“减法”“加法”聚合力
政策效应凸现,“三农”发展再迎黄金期
惠农政策春风化雨。
免除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的实施,激发了“三农”的发展潜力,10年来广袤田野捷报频传,农村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粮食生产“八连增”。好政策是“定心丸”,“多予、少取、放活”支农措施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六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仅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打破了“两丰一歉”的传统周期波动,而且首次站上了1.1万亿斤的新台阶。从2004年恢复增产到2011年,粮食累计增产2810亿斤,年均增产350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今年上半年,夏粮再获丰收,目前秋粮也长势良好,有望实现“九连增”。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生产步步高,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了“定盘星”。
农民收入“八连快”。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充满活力,随着国家农业补贴力度的加大和最低收购价等保护农业生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更是延续了强劲增长势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2.4%,超过了GDP增幅。更加令人欣喜的是,201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缩小的可喜现象,农民吃穿住用等都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过越好,小康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工农城乡利益关系,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事情农民办的传统理念和制度安排,带来了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变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农村社会事业短板加速补齐。十六大以来,全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72万公里,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60多万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也加速推进。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过去十年“三农”交出了精彩答卷,我们有理由对农村的美好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