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10月25日电(记者 屠国玺)每到清晨上学和下午放学时间,在各个小学和幼儿园的门口,总会聚集着大量家长,将自家的孩子亲手送进学校或是迎出校园,以实现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无缝对接”,这就是最新热议的“中国式接送孩子”现象。
“中国式接送孩子”带来了许多问题。对孩子而言,过分的呵护使孩子缺乏必要的锻炼,不利于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对家长而言,每天早晚的接送得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甚至占据一部分上班时间;而对于社会而言,每天家长接送孩子的各式交通工具,又加剧了学校所在路段的交通拥堵。
实际这些问题几乎每个家长都明白,但许多家长仍要“无奈”地将这种接送继续下去,因为在“中国式接送孩子”背后,是切切实实的“不安全感”。那么,这种“不安全感”该如何消除呢?
我们可以进行一次反向思考:清早,孩子独自出了自家小区,他是否可以就近走到学校?一路走来人行道上是否没有胡乱停放和行驶的小汽车,斑马线上机动车会主动避让,能容许他安全到达?要是学校离家远一些,他是否一出门就可以坐上安全的校车,或是乘坐公交车辆也会有大家的帮助?
实际情况并不如我们的想象,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并不能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能保障他们独立出行的安全交通环境。所以,消除“中国式接送孩子”背后的不安全感,安全交通环境的创建方面需要政府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其次,校园及周边的环境安全也应得到更多关注。近年来,一些发生在校园周边针对学生人身安全的暴力事件,使家长们心里感觉不踏实,而校园周边大量小摊贩出售的“垃圾”食品又使家长不得不担心起孩子的卫生和健康。
当然,就家长而言,也应该学会“适当”放手,培育孩子主动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让孩子得到更多锻炼和自我成长。
所以,消除“中国式接送孩子”背后的不安全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应该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要弥补在交通、治安、卫生等多方面的社会公共政策缺失,才能为孩子的上下学之路筑起安全“防火墙”。
规模化农业应有中国式选择
梳理国内学者与地方官员言论,谈及农民和农业的现代化,无不以非常坚定的口气说,出路就是规模化、产业化或资本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一系列与我们的预期相
0评论2014-08-20317
秸秆:如何走出“中国式禁烧”怪圈?
王玉琪 又到三夏麦收日,更是秸秆禁烧时。这几天和远在家乡的弟弟通话,话题总绕不开烧秸秆。弟弟在县里的机关工作,眼看麦收在即,政府下了禁烧令,同时抽调机关
0评论2014-06-04301
“中国式美丽乡村”力补城镇化“短板”
新华网贵阳3月23日电(记者李放)各具特色的二层小楼与周边成片的油菜花海相映成趣,清澈见底的溪水旁一群群小孩嬉笑玩耍,5米一个的太阳能路灯把即将入夜的纳灰
0评论2013-03-231610
十年"中国式撤点并校" 农村教育出路何在
十年撤点并校后,我国的小学生辍学率倒退回十年前?2012年11月,这个数字引起全国关注。 它来自于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教育部随即澄
0评论2013-01-051608

- 中国式养老院调查:老人进不去、住不起
0评论20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