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福建漳州9月2日讯 上半年,在田里种上水稻,投放蛙苗,既能生态养蛙,又能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增肥;下半年,轮种芥菜、萝卜及莴笋等蔬菜,既能增加收益,又能还肥于田、改善土壤结构……近年来,漳州市平和县积极探索实施“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的“稻蛙菜”立体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政府主导、龙头带动,不断拓展群众收入渠道,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平和县“稻蛙菜”立体循环农业
党建引领促转型
平和县聚焦“党建+”主线,充分发挥本地生态资源环境优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村民”模式,加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机制,推动生态立体农业规范发展,在2021年打造120亩稻田蛙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2022年持续打造300多亩稻田蛙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区,带动当地56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预计年产值可达2200多万元。
同时,平和县紧盯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发挥芦溪水稻、芥菜历史种植优势,采用水旱轮作、蛙稻共生、绿色养殖等方式,积极探索实施“稻-蛙-菜”种养模式,改变蜜柚种植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循环发展;通过积极争取“芦溪咸菜”“芦溪稻田蛙”“芦溪蛙田米”等品牌农副产品的SC生产许可认证,在“优品种、提品质、护品牌、拓市场、深加工、促融合”上下功夫,切实做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如今,在党支部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芦溪镇各村村民陆续加入到“稻田蛙”种养队伍,蕉路村村民叶建青就是其中之一,他把自家15亩水田地改成“稻田蛙”种养地,虽然水稻的亩产下降了,但由于不施化肥农药,“稻蛙米”质量却提了上去,更受消费者喜爱,价格也随之上涨,而且还增加了“稻田蛙”的收入,每亩地一年能增收1万多元。
平和县“稻蛙菜”立体循环农业
政府主导促发展
根据《平和县农业农村局 平和县财政局关于“鼓励稻蛙菜综合立体种养发展”实施方案》,平和县出台《芦溪镇“稻田蛙生态立体循环农业”资金补助实施方案》,对实施“稻田蛙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特色项目的农户进行一次性1500元/亩的财政补助,确保“实施一片、补助一片、见效一片”,实现稳产增收、绿色发展,不断提高农户种养积极性。
此外,平和县主动对接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产学研合作协议,通过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达成“以产养学、以产促研、以产促销”的共赢模式,为农业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注入高校青年人才力量;与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开展合作,邀请省市县农技专家到芦溪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培训,加强种养技术研发创新、农户种养殖技术培训、稻田米及稻田蛙推广营销策划,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引导发展2家公司和13家生态农业合作社,由公司或合作社向农户提供“虎纹蛙”苗,对种养管理、农产品销售进行全程指导和帮助,探索“订单农业”“基地直供”等特色营销模式,通过公司与“叮咚买菜”“美团优选”等互联网生鲜销售平台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对接“海底捞”“爱尚逗蛙”“酸小七酸菜鱼”等餐饮企业,达成虎纹蛙、稻米、芥菜、酸菜等农产品“农餐对接”合作意向,切实解决优质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平和县“稻蛙菜”立体循环农业
龙头带动促营销
平和县通过招商引资,陆续引进福建省君品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福建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配套建设稻田蛙冷链加工厂、碾米厂等,打造长芦溪水稻、虎纹蛙、芥菜、咸菜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推出优势特色农副产品、旅游伴手礼等,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依托芦溪镇秀芦、西新、漳汀等革命老区基点村的红色旅游资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绳武楼、丰作厥宁楼等土楼文化资源,以及樱花谷、蛙天下基地等山水田园景观,充分挖掘特色景点和农产品品牌文化,发展乡村游、生态游、红色游、体验游,打造“生产、加工、营销、品牌、文化、旅游、体验”一体化的芦溪农旅结合全域游品牌。
此外,平和县重点培育一批本土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电商销售企业和销售人才,引导本地农户成立16家农产品电子商户,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着力加强产销对接,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加强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何菁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