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人口的转移密不可分

2013-02-20 19:3023580财经
 《财经》:你的意思是说,土地相对集中是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前提。全国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不能限制及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地”,这是否意味着以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经营?

  陈章良: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是构建现代农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选择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方式、程度与速度。

  事实上,承包制一开始,就意味着土地流转。1984年的一号文件就规定,个人不愿意承包的地,集体可收并重新转包,也可个人直接转包。1986年规定土地可以流转给大户,以进行适当的规模经营。1993年对规模经营进行了规定,即农民在自愿的原则下,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此后,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土地流转问题若干规定和《土地承包法》,提出协商、自愿、有偿三原则,规定承包户为流转主体,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强迫或阻碍承包户进行土地流转。从2005年起,中央又颁布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其流转行为进行了规范,但较为笼统,对流转方式和期限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后来,又明确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对如何支持土地流转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同时也缺乏对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措施。目前大家对土地制度必须进行改革这一点已较为清晰并达成共识,但如何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仍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庆、成都、深圳、浙江等地都在进行尝试,广西也在甘蔗地里进行试验。就广西来说,目前土地流转有不同模式,有蔗农直接流转,政府引导、集体和农户结合,糖厂与蔗农协议,外来资本、种植大户与合作社共同经营,蔗农、糖厂、政府联合的流转模式,都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由于劳动力不足和成本加大,土地急需流转以实现机械化耕种;但另一方面,仍有部分农民依靠土地为生,尽管部分劳动力已转移城市,但担忧“失地”顾虑重重,为保持其完整性,他们或许要接受被动流转。因此,广西在选择进行流转地块时,偏重选择那些劳动力已经出现明显匮乏或地多人少的地块进行,相关矛盾不太明显。但随着流转的深入,一系列问题会凸显出来。

  地方确实存在由于相关评估机构严重缺失,导致土地流转的不规范行为,如“廉价工业用地”“圈地”“非粮化、非农化”等现象。相关部门不倾向于向外来资本授予产权相关证书,外来资本能否长期经营其流转获得的土地仍存有不确定性,再加上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严重滞后以及政府公共服务提供的缺失,种种因素叠加都对规模化经营的土地相对集中构成了制约。

  《财经》:你所谈的似乎涉及所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问题,包括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人说,美国人少地多,中国人口基数大,土地相对稀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不能照搬美国的大规模生产模式。

  陈章良:中国和美国资源禀赋不同、国情国力不同,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可能不同。我国确实耕地紧张,人均耕地仅1.38亩。近年虽然农村劳动力部分转移,但呈梯度状,并受我国城镇化水平、机械化程度、工业化进程、劳动者素质等种种因素制约,即使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60%-70%(目前客观数字应是35%左右),农村人口也可能不少于4亿。鉴于此,短期实行土地大规模经营肯定不行。但我们也不可因此陷入另一种看似正确却实属误区的歧途,即简单关注于抽象的“规模化、机械化”等概念,却忽视研究和比较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中真实的历史过程。

  美国现代农业转型起始于18世纪到19世纪,即使是20世纪,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呈现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就拿美国南部机械化对农业体制变革的影响来说,从内战到1920年的长时期里,南部的农业生产水平低,工具数量少、机械缺乏,农具价值低,当时的农业体制主要以种植园主的土地所有权为基础,实现以个体家庭劳动方式为特征的租佃小农场制,西方人也称作“旧式租佃制”。

  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业机械在美国西部地区被发明和广泛应用,南部一些地区机械化初露端倪,导致种植园土地整合,劳动方式发生变化,即大部分佃农“失去”土地,去外地谋生涌向城市,或部分留在种植园成为雇佣农业工人。这种劳动方式的转变,为大农场制发展奠定了实质性基础。

  而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政策偏向于大中型农场和种植园,主要进行价格扶植,使农场主有钱购买机械并大量使用机械化代替人力,实质上改变了土地与人的关系、经济规模和经营分配方式等,农场数量骤减且面积剧增。与此同时,机械化开始向纵深发展,不仅对原有机械进行改造,而且关注于机械的发明推广,尤其是对南部农业起革命性作用的摘棉机,为植棉业和种植园的进一步变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美国南部农业体制深刻地变革,内战结束以来以个体家庭劳动方式为基础的租佃小农场制,最终被以雇佣劳动方式为基础的现代大农场制所取代,农业土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所有权变动。虽然这一体制变革发端于20年代,并在罗斯福新政后形成某种地区性的风潮,但真正的变革浪潮却出现在“二战”以后的20年时间内。

« 上一页 5/6 下一页 »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李克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时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

0评论2015-03-10371

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解决六大问题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必须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现代化新阶段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和需要解决

0评论2014-12-15550

没有农机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南通市全托管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建设巡礼之二  在人们的印象里,种田是体力活,只能糊嘴,赚不了钱,更发不了财。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彻底颠覆人们的传统

0评论2014-03-07311

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农村工作会议,也是农业农村发展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刻阐述了事关三农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重大

0评论2013-12-271605

六部门启动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 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本网讯 6月14日,农业部、财政部、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共同在北京举行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启动仪式,天津武清、河北玉田等21个

0评论2013-06-151715

李克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5日下午来到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姜异康、姜大明、张新起、王银香等代表分别就提高经济增长

0评论2013-03-071800

合肥大白菜:从8分到8毛 “最后1公里”倒逼农业现代化
央视网(记者孔华 报道)地里8分钱的大白菜进了菜篮子要8毛。滞销的大白菜带来的不仅是便民惠民蔬菜流通体系建设的现实命题,更是摆在有关部门面前农业现代化路径的思考

0评论2013-01-141984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性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完善

0评论2012-12-212381

枣庄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改革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2012年以来,枣庄市各级农业部门以一改三建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农业经营管理新机制,全面提升了农

0评论2012-12-17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