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首页 新闻分类 切换频道

农场主、科技户、双薪族 新型农民引领农业新潮

2014-03-18 08:483450河南日报
   3月14日,社旗县盛康家庭农场主戚秋阳(右二)的小型农用直升机准备下田作业。戚秋阳原是一位外出务工农民,去年返乡办起了家庭农场,先后投资300多万元,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35台、两架小型农用直升机。今年他种了2000亩小麦,大部分采用新的种植模式。今后他还要开展为农民托管土地的服务。记者王天定摄
 
6-14031G64423238
 
  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16日讯 河南日报报道:阳春三月,在平舆县十字路乡的田野里,很多科技户正忙着移栽西瓜、太空椒等瓜菜秧苗。
 
  记者在该乡采访时发现,由这些科技户唱主角,衍生的土地流转大户,正逐渐在当地形成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精品化,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咋种好地、怎样提升农业效益的难题。
 
  “农场主”:让特色产业规模化
 
  正是一年春来早。3月15日,在十字路乡王关庙村,30多名“农业工人”正在王自中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锄草中耕。
 
  “去年俺流转了村里270亩土地,经过市场调研,与漯河一家制药厂签订了中药材供货合同,种植丹参、怀牛膝等,亩产值就达4000多元。”王自中说,如今,他流转的土地已达630亩,又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管理、统一订单销售,带动村民种植中药材900亩。
 
  在该乡,像王自中这样流转土地百亩以上的“农场主”有32家,流转全乡土地1.2万亩,形成了中药材、瓜菜套种、高淀粉红薯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
 
  “科技户”:让农业科技带农富
 
  在十字路乡李房庄,科技示范户李新民流转了560亩土地,间作套种发展特色产业,作物一年三熟、四熟,产值较传统农业增长数倍。
 
  “乡亲们都说俺是能人,其实真正的能人是农业科学技术!”李新民一脸淳朴。
 
  为了随时掌握科技信息,学习科技知识,他在地头建了电脑室;为了得到农业专家的指导,他每年都往河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跑几趟。
 
  如今,农业科技已在他的土地里扎了根,养了14箱“专职”蜜蜂自然授粉,用鸡猪粪便、作物秸秆沤制成有机肥,种的彩色红薯、甜玉米等口感好、产量高、营养丰富,成为周边城市的“抢手货”。去年,他把340亩土地出产的高淀粉红薯加工成粉条,亩产值翻了一番,达6000多元。
 
  记者了解到,在十字路乡,以远程教育、阳光工程培训、农业院校学习深造为抓手,已经培养出科技示范户96个。
 
  “双薪族”:让“甘蔗”两头甜
 
  刚下过一场春雨,田间墒情好,刘彩霞和20多名妇女,正忙着在李新民的生态园移栽西瓜苗。
 
  由于丈夫常年外出务工,自己还要照管两个孩子,34岁的刘彩霞没有精力种地。两年前,她将自家6亩农田以每年400公斤小麦市场价的租金,流转给“农场主”李新民,自己闲暇时就给李新民打短工。
 
  “这可是在家门口挣两份钱的好差事!”刘彩霞喜滋滋地说,移栽西瓜苗一天能挣六七十元,到采收瓜菜旺季和夏秋农忙,一天能挣100多元。
 
  像刘彩霞这样转出土地,又回田间打工的农民,在十字路乡有4000多人。他们一边享受着土地收益,一边常年从事着栽种、中耕、施药施肥、采收等“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双薪族”。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一码通”,激发家庭农场发展活力
 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推广“家庭农场随手记”记账软件,建立健全家庭农场“一码通”管理服务制度。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

0评论2023-05-0425108

全国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会议 暨家庭农场座谈会召开
4月18日,全国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会议暨家庭农场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强调,站在新一轮农村改革起点上,全国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系

0评论2019-04-181085

内蒙古首家“数码农场”投入使用
初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恰台吉村的千亩有机水稻种植区迎来插秧期,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林少扬团队为

0评论2018-06-10697

第零农场凭智慧物流成为北京市生鲜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试点单位
 日前,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北京市2017年物流标准化试点企业的公示》,共有20家企业成为2017年的试点,包括华润、蒙牛、第零农业、正大、菜篮子、本来工坊等生

0评论2017-05-12437